此外,在新教材培训的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新教材越来越重视 让学生感悟图形的共性和差异,并在感悟过程中学习相关“形”概念或有关“形”的关系。那么,诸如此类的“形”概念内容,在设计时,“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或者有什么联系或差异?)”都可以普遍适用为核心问题。新教材还特别重视现实情境和真实的问题情境,这些内容都需要问题来进行统领,因此在设计“形”概念的数学实验时,问题统领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和指标。 (3)关注阶段性,加强思维进阶 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有关“形”内容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具有阶段 性。因此,在设计实验时,还要关注阶段性,加强思维进阶。低年级“形”概念实验设计侧重关注动手操作。设计更为直观、易操作,具有趣味性的动手操作类实验。比如:在设计《用正方形拼》一课时,设计不同层次的拼活动:用4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图:不限4个,自由创编;反向游戏等。这样不仅保证学生在实验中持续保持兴趣,也不断实现思维进阶。 中年级“形”概念实验设计侧重关注探索验证。设计重视“形”概念探索过程的 数学实验。比如:在设计《认识面积》一课时,让学生通过用不同形状的小纸片去铺满图形,探索出用小正方形来作为面积单位更合理,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对面积测量就是面积单位累加的本质理解。 高年级“形”概念实验设计侧重关注推理说理。设计重视操作与推理过程相结合的数学实验。比如:在设计《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在实验的过程中,设计问题组,让学生思考“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推导公式。 (三)初步总结基于 “形” 概念理解的小学数学实验的实施的策略和注意点 1.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在小学数学实验中,兴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如同开启学生数学学习之门的钥匙,维持学生进行实验的心理倾向,在学习效果、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在组织实验时,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情境,贴近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增加实验过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采取竞赛类、挑战性的任务等形式开展。 2.实施中关注信息技术辅助促进 现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对数学课堂的辅助和促进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对数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因此,在开始数学实验时,可以借助信息手段,辅助实验实施和模拟,突破一些实验中的难度,让过程更加直观化,加深学生图形概念理解。比如:进行圆面积推导实验时,借助希沃白板中圆的组件进行直观展示。 3.实施中关注错误资源化 善于利用实验中出现的认知冲突,如 “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是否相同?”,将学 生的错误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对错误的分析和反思,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4.实施中关注不同形式的融合 (1)长短线实验 针对不同“形”概念内容,实施时应灵活调整时长,有的实验可能只需要演示帮 助理解即可,比如: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只需要利用实验素材验证说明即可。有的实验可能需要长时进行。比如:在进行《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时,可以在教学后进行“蒜叶的生长”为主题的数学节实验活动。 (2)异质、同质实验 针对不同“形”概念内容,在实施的时候,还可以根据课堂时间和学生理解的程度,对实验进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