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课题研究记录

作者: 时间:2024-11-01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基于“形”概念理解的小学数学实验内容设计与实施方法

课题类别

苏州重点课题

立项编号

2022/LX/01/002/03

出席对象

课题组教师、数学教师

地点

阅览室

时间

20241020

研究主题

如何通过数学实验加深形概念理解

所要解决问题

如何借助数学实验更好理解线段概念?

研究方法

课堂实践研究

 

 

 

 

 

 

1.上课磨课

2.研讨,撰写课例反思

借助数学实验 助力概念建构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线段的认识以及用直尺画线段。之所以在认识厘米和米之前先教学线段的认识,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长度和长度单位一般都需要用相应的线段来表示,线段是建立长度和长度单位概念的基础;第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本质上就是测量相应的长度,因而认识线段也是学习测量的必要前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知道了“线”这一直观认识,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线段是比较抽象的几何概念,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抽象思维水平还比较低,这就构成了学生思维水平与抽象数学概念之间的矛盾,也是学生认识和理解线段概念的困难所在。同时,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分别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学习了长方形等平面图形、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了多边形和平行四边形,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本课就将在此基础上进行线段的初步认识教学。

基于教材与学情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认识线段,掌握线段的特征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本课我紧紧围绕“线段是什么样的?”这个核心问题来展开教学并通过数学实验来加深对线段概念的理解。

借助实验操作,内化生成概念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能够感知各种图形及其组成元素,能够依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根据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图形。”在本节课概念教学时,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多一些动手操作,在操作中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体验并内化概念。

例如:在认识线段特征这一环节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目标不同的练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摸一摸,感知线段的形成

在旧教材中线段的抽象是借助生活中的一根毛线,先让学生观察一根弯曲的毛线,再捏住毛线的两端把它拉直,由此体会“直”是线段的一个基本特征,并揭示线段的表示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初步正确的表象,进而认识到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如图二)。在新版本教材中,线段的抽象是从立体图形中找到面,在面上找到线段,建立从三维到二维到一维的联系,将图形形成完整的体系,感受面与面相交形成线段(如图三)。

 

 

 

图二

图三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摸一摸、找一找,小组合作指一指面,指一指边。

(二)折一折,感知线段的特征

手的灵活促进脑的思考,手部动作同时也是大脑思考的体现,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了线段,了解了线段的特征之后安排了“折一折”的活动,活动中学生自己创造线段,指一指创造出的线段在哪里,小组之间比一比谁的线段长。其实在创造线段和比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感强,表象认知丰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理解(如图四)。

图四

(三)画一画,内化线段的概念

画一画既是直观学习的方法,又是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素养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已经对线段的特征有了整体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中指导学生借助直尺画线段,先让学生回顾线段的特征,在脑海中形成线段的样子之后再尝试画一画,在展示交流中深化对线段的认识,掌握画线段的基本方法。

数学学科较之于其他学科有着语言精确、简洁的特点,用数学语言,往往简洁明了,其中却包含着无限种可能。一位数学家说过:“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示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学习数学最终极的目标之一”,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推动着学生抽象能力的发展,因此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1.结合低年段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内容切合的实验内容:(一)摸一摸,感知线段的形成;(二)折一折,感知线段的特征;(三)画一画,内化线段的概念。

2.强化实验过程中的沟通合作与表达,注重反思提炼概念本质。

物化成果

课例资料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高新区第二小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