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课磨课 2.研讨,撰写课例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第三学段中数据收集、整理与表达部分。2022版课程标准对于这部分内容在内容要求方面明确提出的教学根据实际问题需要,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能合理述说数据分析的结论;认识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会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呈现相关数据,解释所表达的意义。学业要求上能根据问题的需要从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上等媒体上获取数据,或者通过其他合适的方式获取数据。能把数据整理成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功能,会解释统计图表达的意义,能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问题 在教学中从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折线统计图。教材选用的是身高的变化问题,其目的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身高、体重问题也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问题,五年级的孩子正处在身高快速增长的关键期,因此利用身高问题作为学习的素材,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需求。学生在完整的统计活动中,经历从生活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进行对自己的近几年的身高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在分析中解决学生的真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使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 二、大任务 折线统计图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主要功能是表达数据的变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知道针对不同问题应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逐步感知统计学基于合理性的价值判断准则。 将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过程和应用过程有机结合,通过大任务:你的身高在各个年龄段是否符合标准?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引发兴趣及需求,探索呈现数据的方式,在发现学过的统计表和统计图都不能直观体现数据的变化情况时,自然引出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比较中体会折线统计图主要功能是表达数据的变化趋势。明确折线统计图中点能表示数据的多少,线能表达数据的变化趋势,并能根据整体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判断。 三、重本质 本课的教学内容多而杂,通过设置关键问题来逐步突破。比如:为了让学生知道线的陡与缓能看出变化快慢,设置问题:同样是上升,你看出不同了吗?这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思考线的坡度和数量的多少之间的关系。再如:在练习环节中,在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环节中,设置了引导性问题:两张统计表,你准备选择怎样的统计图?让学生意识到要在两者间进行选择,而非今天学了折线统计图就都用折线统计图,这样在选择的过程中,学生深刻体验到折线统计图的本质特点是突出数据变化趋势。在分析这线统计图的过程中,我通过开放性问题:“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看出了怎样的发展趋势?你能进行预测吗?”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关注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体现统计教学的核心。 |